三种坏习惯 让孩子养成“小矮人”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理想的身高。而现实生活中,却有这样一群孩子,因为身高矮人一等,常被小伙伴们取笑,在马路上招来异样的眼光,让他们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中。但是家长们你们知道吗?这三种坏习惯,让孩子养成“小矮人”
令人担忧的是,现代不良生活方式正在导致矮小孩子增多。
在近日召开的“儿童生长障碍治疗高峰论坛”上,记者采访了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伟教授、浙江省儿童医院内科主任兼内分泌科主任梁黎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罗飞宏教授。据这三位研究矮小症的权威专家介绍,除了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之外,不良生活方式如睡眠不足、营养严重失衡等成为导致矮小症孩子增多的重要因素。专家们坦言,相对于遗传,这些原因更应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不要因为自己的忽视而毁掉孩子今后的幸福。
睡眠不足
这是容易引发孩子发育不良、身材矮小的重要原因。因为缺乏良好的休息,将严重抑制孩子体内生长激素的分泌。梁黎介绍,晚上10时是孩子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候,而现在的父母则往往为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而一再延长夜晚的学习时间、缩短孩子的睡眠时间。此外,缺乏运动是导致矮小症增多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学习压力的增大和电脑网络等原因,现在孩子的运动时间越来越少。
营养失衡
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各种营养元素。可80%以上的孩子存在营养摄入严重失衡的情况。一天当中摄入量最多的是油炸食品、汉堡包等糖分丰富或热量高的食物,吃五谷杂粮的机会就少之又少。饮食结构失衡必然导致钙、铁、锌等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摄入不足。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出现矮胖身材、发育不良等情况。
乱服补品
调查还发现,97%的矮小儿童家长认识到了孩子身高偏矮,但只有1.6%的家长意识到这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大多数爱子心切的家长采取的是让孩子服用补充各种微量元素的保健品的方法。有的家长甚至让孩子把蛋白粉当成饮品喝,或是把各种保健品当零食吃。王伟指出,这样不仅无益于孩子的身高,反而会残害孩子稚嫩的肾脏。过量服用钙剂,影响骨骼发育;过量补锌,孩子性早熟;过量补铁会腹泻;长期服用鱼肝油会引起慢性中毒;服用蜂王浆,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和性早熟,甚至肥胖。
六成矮小患儿有心理隐患矮小的孩子常常受到嘲笑、作弄,因而使他们变得内向、自闭甚至抑郁。此次论坛也公布了“生长发育异常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的最新结果,调研结果显示,矮小患儿不仅有生理上的问题(长不高),而且普遍感到对其心理也有影响,近六成的矮小患儿都出现过不同程度心理隐患,如性格偏内向、情绪较不稳定,存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缩等现象。
矮小症的治疗如果要想达到一个非常满意的效果,一定要持续数年,而且需要每天注射生长激素,临床试验证实,使用激素的矮小症患儿,第一年身高平均增长6.3-15.1厘米,平均生长速度超过治疗前7.7厘米,而且安全性好,对人体无任何伤害。然而每天注射生长激素对于很多患儿来说,这实在是一件很恐怖而且痛苦的事情。
“在我的病人中,有不少孩子因针头恐惧症而漏打甚至拒绝注射,结果家长的精力、财力花了不少,孩子还是不见长高。” 王伟教授说,“患儿的依从性在治疗中太重要了,现在开始普及的无针注射器,能够实现无痛治疗,避免了针头恐惧症,孩子很容易就接受了,这对提高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推荐
-
-
安徽矮小患病率高于全国 生长缓慢应找出病因并进行治疗
2015年安医大二附院儿童生长发育中心公布了安徽首次矮小症患病率,结果显示我省中小学生矮小总人数近33万,矮小患病率3.16%,高于全国不足3%的平均水平,但目前仅有数百人在接受治疗。
-
-
身材矮小是矮小症么?长高不等待
身材矮小或是病在门诊,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在班里比其他同学都矮,是不是矮小症啊?其实,在有限人群范围里,孩子比别的同学矮不一定就是矮小症。
-
-
治疗矮小症 勿滥用生长激素
专家指出:到医院进行诊治的数以百计矮小症患儿中,95%以上的患儿和家长都表示想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帮助长高,但实际上有约50%的小患者并不适合该种疗法。到底为什么呢?专家为你解开疑难